EMI會客室-理學院心理系趙儀珊副教授

A+ A- go back

3月第2場EMI會客室,主持人趙儀珊副教授,母語為英文。初到臺灣教書時即以英語授課為主,當時遇到很多語言轉換的問題,包含電子郵件和行政庶務等。比起過往,學校與學生整體的英語能力提升了,但EMI的推動依然有其困難性。儀珊老師以主題:「國際教職員與EMI」與大家討論Why and How。

訪客有外籍老師、本國籍老師,還有教職人員。其中,有老師從清華大學轉到臺大授課,發現以研究為主的清大,學生用英文學習的動機竟然比臺大更為強烈;有新進老師應聘主要為教授英授課,也有為響應EMI潮流的資深老師,都希望能汲取不同的EMI教學經驗。

「學生的動機」是授課關鍵,EMI課程也一樣。趙老師表示學生看見的未來與選擇修甚麼課息息相關。如果英文是未來重要的工具,學生自然會往那裏去。因此,有時EMI的必修課比EMI的選修課能掌握更高的修課人數。趙老師舉例,教授司法相關課程時,很多法律系的學生,而臺灣時常需要參考國外的法律,有專業領域語言能力的人,就能快速提升自我的工作價值。而教師可以是橋梁,將社會更廣的需求和選擇提供給學生,讓他們能看見,多一個語言,而且是專業領域的語言,就能掌握更多的機會。



老師同時討論到學生喜愛在EMI課程中有小組討論的活動,使用英文討論的參與度比起和老師應對來得更高。趙老師會在第一堂課告訴同學:「Be Kind to your classmates!」。學生感覺安全了,就會勇敢發言。將本地生和國際生放在一起討論,時常有不同的火花,老師也樂見學生因課程認識彼此,更在課堂外也成為朋友。  

除此之外,儀珊老師指出,國際生和本地生都有專業術語字彙資訊的需求,提供學生適當的課前資料會對學生學習有幫助,更有助於提升他們的學習動力。雖然一開始許多同學表示以英文學習專業科目相當艱深,但習慣之後,逐漸發現這有助於閱讀期刊和原文書籍,對學習很有幫助。  

短短一小時的會客室,大家熱烈討論課堂與學生互動的經驗,分享學生投注於EMI課程的變化。而提升外語能力重要關鍵是擁有良好的使用環境,藉由課室安排小組討論,讓語言自然而然的成為溝通的工具,學生更主動使用英語。同時讓EMI課室不只是知識傳遞的場域,同時更成為國際文化交流友誼萌芽的發園地。

回上ㄧ頁